♫凯奇

发表于: 2006年11月23日 19点31分      点击: 3631

凯奇
Cage, John




(1912.9.5,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 洛杉矶~1992.8.12,纽约州 纽约)
全名约翰.密尔顿.凯奇(John Milton Cage)。

  美国前卫派作曲家,其创新性作品和离经叛道的见解对20世纪中叶的音乐产生深刻影响。父为发明家;凯奇在大学作短期学习后即去欧洲旅行一段时间。1931年返回美国,随布立格(Richard Buhlig)、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魏斯(Adolph Weiss)和柯维尔(Henry Cowell)学音乐。在西雅图任教期间(1936~1938),开始组织打击乐重奏组以演出他的作品,并和老友康宁汉(Merce Cunningham, 他是一位舞蹈编导和舞蹈家)合作,开始就舞蹈用作品进行试验。



  凯奇的早期作品采用他的老师荀白克的12音手法,及至1939年,他已开始试验诸如“加料钢琴”(prepared piano, 即在钢琴的琴弦之间放进异物以产生叩击性的和超自然的声音效果)之类越来越背离正统的乐器。他亦用录音机、电唱机、无线电进行试验,努力跨出传统西方音乐的范畴,不受它的“声音是有意义的”这一概念的限制。1943年他率领打击乐重奏组在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音乐会标志着他作为美国前卫派音乐带头人脱颖而出的第一步。



  在其后几年中,凯奇转而研究佛教禅宗和其他东方哲学,得出结论认为,创造音乐的一切活动都应视为单一自然过程的一部分。他把各种声音(包括十足的噪音)都看作潜在的乐音,鼓励听众注意所有音响现象,而不是只注意作曲家选定的那些要素,为了这一目的,他在音乐中建立了“非决定论原则”。他采用许多手法以确保随机性,从而使演奏者排除任何个人趣味的因素:不具体指明乐器数目和演奏者人数、不规定个别声音和全曲持续的时间、记谱不作严格规定、乐曲的进程由随机手法决定,例如通过查阅中国的《易经》。后期作品在其他手段上扩展了这类自由,如演出《HPSCHD》(完成于1969年)时,除原订的7名大键琴独奏者和51台录音机外,亦可采用灯光效果、幻灯、演奏穿戏装等手法。



  凯奇最著名的作品包括《4分33秒》(1952),在演出的这几分钟内,表演者(一人或数人)在台上完全保持沉默;《幻景第四》(Imaginary Landscope No.4,1951),由12台随机调频的无线电、24名演奏者和指挥演出;《奏鸣曲与间奏曲》(1946~1948),由加料钢琴演奏;《方坦纳混合音响》(Fontana Mix,1958),这是一首以一系列编好程序的透明卡片为依据的作品,当卡片叠置起来时,就图示出电子音响的任意选择,《廉价模仿》(Cheap Imitation,1969),这是对萨替(Erik Satie)的音乐的漫画式模仿;电子音乐作品《罗阿拉托里奥》(Roaratorio,1979),其中采用乔伊斯(James Joyce)小说《菲内根的觉醒》(Finnegans Wake)中的语词数千个。



  凯奇发表著述多种,包括《沉默》(1961)和《M:'67-'72著作》(1973)。他对一些有成就的作曲家如布朗(Earle Brown)、希勒(Lejaren Hiller)、费尔德曼(Morton Feldman)和沃尔夫(Christian Wolff)等人都有影响。




系统提示:该文章被 bluesummer 修改于 2006-11-23 22:56:22
作者:goethe

七嘴八舌:

#1 goethe06-11-23 19:32:51说道:
http://www.kukutz.atlant.ru/music/John%20Cage%20-%204'33.mp3
#2 乐小妮06-11-23 23:30:39说道:
这歌速度可真慢~~编过至今,我还没听到一个音符。
#3 离心力06-11-24 00:19:09说道:
的确如此...那么久没见有声音

发表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登录 or 注册
关于本站 - 友情链接 - 加入收藏 - 意见建议 - 广告服务
Email:service@milktea.net
CopyRight ©2003-2008 MilkTea.net.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05020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