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作
发表于: 2006年08月13日 20点54分 点击: 2509
音乐创作
musical composition
音乐作品的“组成”过程或已完成的作品演奏都称为音乐创作。在西方文化中,音乐创作是指那些已印刷成乐谱的出版物或近代的录音复制品。根据不同的文化水平,或在许多非西方民族中,演奏风格似乎比作品本身更为重要。例如印度的拉格(raga),演奏家们照例地都会按照流传的方式和习惯来即席演奏这种乐曲。音乐创作基本活动,是对一定的音高与一定时间内的乐音进行组织排列。音高关系称为音程;是音乐的时间上的特定表现,以及音乐持续的各方面的概念,属于节奏范畴。节奏可受或不受节拍控制。节拍的节奏往往影响音乐创作中的其他要素,如旋律、和声及织体。这种节奏常常出现在舞蹈音乐中。与语言相结合的音乐也常是有节拍的,因为它要和诗的句式、韵脚相适应。在中世纪的素歌中,每个音符的长度趋向于均匀,缺乏节奏性。相反,18世纪中的大部分作曲家用严格节拍组成的节奏的音乐,反映出理性时代的思想,他们喜欢数学性的、“自然的”音乐结构。最小的旋律节奏单位是动机。总的来说,节奏动机具有音高关系及时值关系的同一性。节奏常用来建立不同的音程间的“动机内部的联系”。贝多芬c小调交响曲中的“短-短-短-长”动机,它在这个长大的作品中起了使结构统一的作用,就是典型的一例。
中世纪的音乐创作
中世纪的音乐,当多声部取代单声部音乐之后,节奏特色还是不强。如果中世纪晚期音乐结构不用有小节组织的节奏,多声部音乐就仍停留在复调音乐的原始阶段。欧洲音乐中唱词与旋律之间的固定关系,如一个音节配置一个音符的样式,继续了许多世纪。中世纪晚期作家创造出一种二重唱形式,高音声部是很华丽的曲调,而低音声部则是缓慢的固定旋律,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具有节奏对比的结构。之后,在节奏的处理上逐步自由发展,并且和器乐互相影响、促进。以后,声部也逐渐扩大为3、4部,于是又促进了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在复调音乐中出现了卡农,这是由于一个声部的旋律在另一个声部衍生出来的模仿而形成的。各声部之间的音程关系,主要是纯音程。而在美国的创作中出现了3度与6度音程,使人感觉到和声的丰富性。欧洲音乐受到这种影响之后,逐步从旋律及声部之中,出现了3和弦的组成。文艺复兴时期,复调被认为是高于一切的音乐创作形成,并且出现了对位理论。模仿性复调影响着16世纪的整个音乐。但是和声因素也在复调各声部中产生。在简单的流行的声乐类型风格的作品中,使用了少量的和弦以及简单的和声低音。文艺复兴晚期为和声概念奠定了基础。这一和声概念在以后3个世纪统治了西方音乐。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创作
巴洛克时期,音乐透过和声加强了表现力,如引用了新的、半音化、和弦的连续进行等等。经过各种尝试,声乐的伴奏只用数字低音来标记。这种写法代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各声部同样重要的复调织体,称为主调音乐。主调音乐大师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认为作曲方法共有两种∶一种是复调,另一种是主调。他系统阐述了这些作曲形式,它们至今控制着西方音乐的发展。其中非复调的形式伴随着器乐的风格特色而发展,它不只是有利于声乐伴奏,而且为器乐家提供即兴创作的机会,促进技巧的发展。同时,音乐曲式这一概念,与器乐作品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器乐作品,除了依据音乐本身的发展原则外,并不依赖其他因素。在这个时期,旋律与和声都反映了表达感情的织体的变化。德国作曲家在表达音乐感情方面运用了特定的旋律、节奏及和声的音乐语汇。同时,义大利作曲家,开始了交响乐、奏鸣曲、协奏曲等器乐体裁的写作。
18世纪早期音乐创作吸取对位法的手法,如赋格;也吸收舞曲的风格,如巴哈的组曲;同时出现两种与复调相关的形式∶夏康(chaconne)和帕萨卡里亚(passacaglia),其范例应是巴哈的“夏康”小提琴协奏曲。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一些主要的音乐结构,是一些收缩性曲式。例如再现性歌曲,它清楚地包括着开始段落(A)和对比段落(B),然后是再返回开始段落(A),这种曲式成为常规模式,有时附有华彩的即兴性段落。法国歌剧序曲这种器乐曲,是用慢而庄严的引子,接着是快的赋格乐章;而义大利歌剧序曲则是“快-慢-快”的三部结构。基于舞曲的组曲,各乐章外形都是每段都重复的二部曲式。其中第一段自原调转入属调或转入关系大调;第二段,经过一些转调过程再回到原调。作曲家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的若干键盘奏鸣曲的结构组织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这些作品中包括有两部性的乐章,其中不仅有不同调性的设计,还有对比性主题构思。
古典派时期的音乐创作
古典派时期创作,是由18世纪初所谓具有平衡对称风格的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这个学派之中有海顿、莫札特、贝多芬和舒伯特。他们吸收了18世纪的织体和曲式风格。将义大利式的三部性前奏曲发展为交响乐的三乐章结构,又从舞蹈套曲中借用小步舞曲纳入慢乐章和末乐章之间,使交响乐成为四个乐章结构。为了取得变化,法国歌剧的慢板引子也被吸收使用。织体、主调、复调都成为专门的手段。在古典交响乐第一乐章曲的中段(即发展段),保留着复调写作手法。对以往的强烈对比写法的有机融合吸收是维也纳古典乐的特点。他们集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之大成。在这时期富克斯(Johann Joseph Fux)的名作《登帕那塞斯之阶》(Gradus ad Parnassum),概括了16世纪的复调技术,而拉摩(J. P. Rameau)在1720年写出了功能和声的理论。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
随着法国革命,浪漫主义兴起。作曲家以不同见解开始了探索自己工作的社会作用及美学根据,同时考虑自己本身在社会上的作用。贝多芬是第一位这样的音乐家,他重视音乐对于社会的作用,只有少数反映个人内心情绪的作品。19世纪浪漫派音乐家,如舒曼、萧邦、马勒等,创作了很多有创造性的高水准作品。他们还追求独特的结构,类似“非音乐”性的“特性交响乐”,虽然在19世纪晚期出现,但实际上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及《爱格蒙》(Egmont)序曲,就已经是这样的“特性”作品了。这些作品影响了白辽士的《幻想交响曲》、孟德尔颂的《芬格尔山洞》(Fingal's Cave)。李斯特则企图在他的交响诗中使用“自由旋转”的曲式。许多浪漫派作家,把自己看成是以音乐来写作的诗人,和文艺复兴晚期一样,和声2成为基本表现的手段。在决定音乐结构时,和声及转调起支配作用。浪漫派作曲家喜欢用浓郁的旋律、和声及简洁的曲式,而标题则为∶即兴曲、夜曲、无言歌、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练习曲等。这些作品的曲式几乎都是三部的。更大型的作品常包括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小段落,如变奏曲;还可以相同的旋律多次再现,如回旋曲的原则。在古典奏鸣曲式中动机发展是重要的,而浪漫派的纯粹和声性的旋律很受偏爱。19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是华格纳,他也是讲究平衡对称的,代表了浪漫主义的顶峰。他将以往音乐中有益的手法和音诗相结合,使用了主导动机的原则。
20世纪的音乐创作
20世纪,荀白克和他的维也纳学派学生抛弃了“调”的概念,进入无调性创作领域。欧洲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潮增长对音乐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德布西、巴尔托克(Bela Bartok)等试用全音阶、五声音阶。之后,一切19世纪的织体、结构原则又被利用,如雷格(Max Reger)的作品。韦伯恩(Anton Webern)喜爱15世纪的复调技巧,亨德密特则喜爱调式及18世纪早期复调音乐。史特拉汶斯基模仿史卡拉第……等等。荀白克用十二音技巧进行创作,他的贡献还在于“不谐和音的解放”,即不考虑功能和声、音程的规则、和弦的相对概念。没有完全放弃功能调性的巴尔托克在一些作品中,由于吸收了匈牙利、罗马尼亚的民间音乐、节奏旋律特性,创造了动机的对位写法。荀白克的学生韦伯恩通过几种乐器把旋律乐句的各组成部分分开,写成复杂的复调,以加强色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曲家们发展了整体序列,即所有音乐因素都加以序列化。荀白克的排列技术,仅是按照一定作品的动机内容,用12个半音的某种固定顺序排列。而韦伯恩却开始使节奏及器乐音色序列化。当这种倾向受到怀疑后,一些作曲家又转向另一极端,创作了偶然音乐。1975年以后,音乐的口头流传有所复古。西方人的音乐兴趣在迅速变化,追求多种风格,进而用电子机器记录,电子机器创作。还出现把音乐当作商品的倾向。但为了保存西方伟大的音乐成就,包括前人的创造的折衷主义也在兴起。
七嘴八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