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发表于: 2004年11月30日 23点47分 点击: 1774
一名坠落牢狱的富翁眼中林晓龙
坚守阳光生命的代价
—— 一名坠落牢狱的富翁眼中林晓龙,
在狱内偶然读《明天谁去坐牢》这本书,竟止不住泪水,这是多年来读过的惟一叫我流泪的小说。林晓龙形象带给我的巨大触动也决不能仅仅解释为真实人物的说服力。掩卷拭泪,蓦然觉醒的是“代价”二字。自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考状元,并有幸成为北大学子乃至成为富翁最后坠落牢狱的我,无法坚守的原则,何以能在一名普通的行刑警察身上,如此悲壮地体现出来。
我不缺乏知识。从孟德斯鸠到罗素,我可以引经据典地谈论社会治理结构;从林语堂到余秋雨,我可以津津有味地品尝文化情调带来的愉悦;从互联网到纳米技术,从产权到核心竟争力,我被太多生活外物包裹。我拥有巨额财富和生活技巧,我当然也不缺乏曾经成功人士的阅历与观察。时代似乎已经抛弃了道义与风骨,善良是给懦弱的失败者的宽容标签;耿正与风骨成为成年人的童话故事,道义已经演变成了成功人士追求自我实现的道具。我在高墙之内有一种奇怪的轻松与无奈。这是精神深处生命远离名利拼杀之后的自我放逐与不甘,直至偶遇林晓龙。准确地说,是直至遭遇小说中林晓龙林亦歌们。
我是渴望林晓龙出现的。这与多年前我曾虔诚地信奉一种称为“情感哲学”的人生态度有关。我相信幸福的人生应该充满激情与风骨,饱含道义与责任。但在生活的打击下我绝望地抛弃了这个美好的追求。
林晓龙的坚守与执着当然不容易为人注意,甚至连其真实性都遭到质疑。但正是林晓龙们构筑着这个民族坚实的基础。林晓龙们无法对我这类曾经的成功精英的成功之路进行道德与伦理追问,也不屑倾听成功精英们抑或是炒作需要而作的原罪自述,但他们的存在却不时警醒着那些成功者在夜深人静之时发出“明天谁去坐牢”的隐忧。
市场经济是否必然会使林晓龙们一直处于社会弱势地位我不得而知,但我终于知道自己当年抛弃林晓龙式的人生准则的原因是我内心深处不愿付出林晓龙式的代价。
在北京我身边一些成功精英们获取财富与地位的速度之快让他们自己都觉得心底不踏实,于是出现了追求阳光下利润的口号聊以自慰。他们是否真正的坚守着这个原则历史会做出鉴别,刘晓庆不是已经坐牢了吗?牟其中不是坐牢了吗?李纪周不是坐牢了吗?成克杰不是被枪毙了吗?我想说的是,林晓龙们坚守阳光生命的代价肯定不会一无所值。至少,他已经让我这名囚犯找到了生命的温暖。
(一名被实实在在触动的囚犯)
七嘴八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