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婚,文明还是落后?
发表于: 2004年10月09日 10点13分 点击: 2765
阳
川滇交界处,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村寨,因为其稳固的母系大家庭和古老的“走婚”习俗,被海内外专家学者称为“地球上最后的女儿国”。
走婚,是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以走婚为主要婚姻模式的母系大家庭中,男人女人生活在母亲身边,夜晚才与自己的情人在一起。走婚的男女情人之间,完全凭感情交往,一旦感情破裂,离异自由,男子不再走访,或女子不再打开“花楼”房间门,这一婚姻关系即告结束。
走婚,摩梭人特有的婚姻形式,以其神秘面纱引起了许多文人墨客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认为它是人类历史文化最文明的精华,也有人将其与人类历史发展最原始最落后的古代群婚联系在一起。
毫无疑问,“走婚”这种徘徊在主流社会之外的婚姻模式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这种特殊的婚姻模式也让我们开始审视现代婚姻体制:是不是一生只爱一个人才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相爱的人是不是必须厮守终身才算幸福?一个“红本本”让不计其数的人在无奈的容忍中生活一辈子符合人性吗?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歌颂着忠贞不渝的爱情,但是不是一生只爱一个人才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其实,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喜新厌旧”用于改革开放之中是破旧立新的意思,“喜新厌旧”用于时代发展之中是更新换代的意思,“喜新厌旧”用于科学研究之中是创造发明的意思……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人类这种“喜新厌旧”的本性推动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可是为什么“喜新厌旧”用于家庭婚姻之中就是道德败坏的代名词?在不同阶段与不同的人擦出爱情的火花,难道不是人类“喜新厌旧”的一种本性?而摩梭人的“走婚”是建筑在爱情基础上的一种婚姻形式,合则成情人,不合则另寻新欢,在自由和稳定的座标中找到最佳结合点,这种婚姻形式是不是更尊重人类“喜新厌旧”的本性?
“相爱容易相处难”。在现代婚姻制度中,不知有多少男女,恋爱时祈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但是,结婚不久,在“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海誓山盟还余音未绝的时候,就开始闹起了离婚,因为结婚同住就意味着每天要面对具体的柴米油盐,夫妻之间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于是展开,来自家庭收支、财产分配、子女教养与监护、情感忠诚度、双方亲族和谐等方面的矛盾接踵而至。而摩梭人的“走婚”双方男不娶、女不嫁,夜合晨离,双方各自终身在母亲家生活,在经济方面没有直接的关系,更不会为诸如柴米油盐的家庭琐事而争吵,不会产生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家庭纠葛,也许这种无需“终日厮守”的婚姻形式比现代婚姻制度更能避免感情上的伤害与痛苦?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追求至真纯真的爱情。可是,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不计较身份、地位、家庭背景只追求纯粹的爱情?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把金钱、名誉置之度外只追求纯粹的爱情?在现代社会,人们有意无意地把金钱作为交换爱情的砝码,金钱可以把爱情诠释得如生意场上的交易。而在摩梭人“走婚”的这种婚姻形式中,男女双方的关系不取决于金钱,不受政治、经济和家庭阶层等外部任何条件的制约,纯粹由男女之间的友情、爱情和缘分所决定,完全是爱情的自由选择,追求的是至真至纯的爱情,可以说它是一片人类最文明、最纯洁、最不被污染的感情圣地。
在现代婚姻制度中,无数走入围城的男女在感情破裂后,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有多少已无夫妻感情的男女因为孩子的成长、财产的归属等等问题而在无奈的容忍中凑合了一辈子?越来越普遍的无性婚姻,究竟带给男女双方多大的压力?而摩梭“走婚”的男女双方感情一旦破裂,离异自由,所生子女随母,由母亲独立承担抚养和教育的义务,没有财产纠纷,不会为离婚打“持久战”,更不会产生敌意,这种来去自由、不靠法律维持仅靠男女双方的感情来决定的婚姻形式是不是更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当然,摩梭人“走婚”的男女双方也不是生活在真正的乌托邦(理想国)里,这种婚姻形式也有不少弊端:比起主流婚姻,显得比较容易离异,一旦感情破裂,婚姻即告破裂;限制了女性本身的发展,女人很少有机会出外读书工作;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对教育要求甚低,摩梭人的整个教育状况落后……但是,凡有识者,无不看到他们与自然合而为一、两性相互尊重、家庭和乐、社会安全的参照价值。
在主流社会之外,摩梭人“走婚”的这种婚姻形式不压抑人性,遵循自然,无拘无束,自主选择,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和现代文明因素,绽放出可贵的人性光辉。
走婚,究竟是文明先进还是原始落后?
七嘴八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