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福音是灭亡——《EVA》话题种种
发表于: 2004年08月18日 13点08分 点击: 3149
不管怎么说,《EVA》这部争议极大的动画作品以其巨大的成功而在众多动画中独树一帜。虽然由于它前卫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以及另类的中心思想和非主流的演绎方式使得它不被很多人理解,喜欢它的和不喜欢它的人看法十分对立(喜欢的人可以半开玩笑地为自己脸上贴金地说“《EVA》就是有押井守的风格:只有高人才能看懂”)。其实无论喜欢与否,都是个人自由、个人爱好而已,没必要争个对错。不过,有时候看到一些漫画爱好者评论《EVA》,的确是不太敢恭维。说得不好听点,一些人只是从相当肤浅地角度,什么机体不好看、人物不大众化等等来批评《EVA》,未免会让一些真心喜欢的人愤怒。因为这种感觉就象某些国家根本不了解中国的习俗和制度而对中国横加干涉,指桑骂槐一样。其实认真研究和讨论大家都是能接受的,最怕就是不懂装懂的看法和先入为主有色眼镜的断言。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只是想从另外一些角度和各位前辈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部作品。关于《EVA》的一些基本剧情和人物情况,很多地方已经有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再重述了。
西方化的《EVA》:末日审判
要说《EVA》西方化,并不是说什么画风啊人物设定啊台词啊什么的,而是整个《EVA》的思想是完全继承和来自西方的,受西方传统影响很深。
在《EVA》中,基督教、犹太教的神学那是不断闪现,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种种末日、末日审判的概念以及相似的内容本身就是基督教精神构成的重要环节之一。《新约全书·启示录》中整篇就是在讲末日审判的大灾难,有两章名字就分别叫做《千禧年》、《末日的审判》。而基督教在末日审判基础上产生了一套完整的神学学说。因为有末日审判,所以信教和不信教有区别,信教有好处,不信教将来会受罪。因为有末日审判,做好事和做坏事就有善恶报应等等。这些在社会学的角度上来,从某种程度上规范了社会的道德准则,西方文化有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在些学说和观念上。比如众多了有关末日审判题材的小说、油画等等。而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基础性的存在,就好象儒教在中国文化中无孔不入的渗透一样。有了这么深厚的基础,其实大家也就不难理解在西方人心目中,刚过去不久的千禧年风波是种什么样的感受,千禧年情结在西方人和东方人心目中是程度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其实老早在二战后,尤其是60年代后,描写世界末日,人类灭绝的作品就层出不穷。当时对于千禧年人们就已经有了丰富的联想,到现在的《EVA》,它既不是第一部也绝不是最后一部。有人也许会说经过了这次千禧年风波以后这种宣扬人类悲惨命运的作品会不会就从此消失了?我认为不太可能。
从背景上来看,在二战后期,原子弹、电脑的相继发明,给人们心理带来了很大的恐慌。冷战时期超级大国的足够把全体人类毁灭几次的核武器,以及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恐吓性武力平衡(如果你发动战争我毁灭你也会毁灭)第一次让人们看见了自己的处境:全体人类自身的毁灭不再是什么幻想,而是摆在眼前严酷的现实可能。而电脑的发明,第一次有工具有可能挑战人类自身最神圣最能说明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智能。虽然到现在还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但光具有这种可能性就让人不寒而栗了:如果有可以和人本身智能媲美甚至超过它主人的工具(暂且这么说吧),人该怎么定位自己?先哲说过“我思故我在”,那么如果出现能“我”思故“我”在的电脑,那么这个“我”到底是个什么?特殊生物?机器?种种现实和宗教一联系,末日审判的概念便在人们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就是说只要有这些威胁和可能性存在,末日审判,人类灭绝的话题和作品就不会断绝。那么这样看来,《EVA》也只是众多此类题材中的一部而已罢了,有什么值得奇怪得呢?这也许是和《EVA》是用动漫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关吧。本来此类题材就是反正面、给人期待和希望传统的,更不用说正面倾向比任何作品都要重的动漫了。
而有个很有趣的现象,西方这类反传统黑色基调的作品也是和世界局势有着关联的,从60年代的反潮流、嬉皮士运动开始,此类作品开始抬头,而到了89、90年随着冷战的结束一度减少。而到了95年后随着千禧年的来临又有增多。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人类还有下个千禧年的话,这类作品一定还会有抬头的,可惜大家都没机会去验证了。
有疑惑就有反思,而这种反思可能以一种残酷的形式表现,《EVA》正是如此。
从卡夫卡到《EVA》:反思
说《EVA》是一部继承西方的反思型黑色作品,不仅是说是基于宗教的世界末日人类灭绝上。而从文化思想上,或许也正是西方一些先行者(先驱?先哲?)的继承。
熟悉《EVA》的人都知道,在众多主题曲中有一首《THANATOS》曾反复出现,其衍生曲目(改变了节奏和配乐而已)也作为其他主题BGM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尤其以绫波丽的居多。Thanatos原本是希腊神话中一个神的名字,但作为其衍生意义就是:自我毁灭的本能!有着这层含义的题目,因此看见其在剧中众多曲目中的不一般,也难怪其的反复出现了。如果你以为这仅仅是制作人又在故弄玄虚而已,那么不妨看看下面这段文字,猜猜它的出处。
“他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呢,只要这件事真能够办得到。”
Thanatos!这难道不是“自我毁灭的本能”吗!很难想象有作品会这样赤裸裸地宣扬Thanatos(说不定还不符合什么工程)。不过这可这是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名著《变形记》中的片段。
如果有人读过卡夫卡的文章后再来看《EVA》,就会感觉到《EVA》那算什么,比起格里高利的恐惧和扭曲,真嗣的那点痛苦只能算是个小孩子罢了;比起卡夫卡笔下那令人窒息的世界,《EVA》已经是开朗和充满希望的了。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此阴暗的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却是文学上一个奇迹,是现代主义文学之父。以痛苦走进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去触摸真相,以毁灭为自己加冕……卡夫卡以他的敏锐的洞察力,塑造出了一个个极度敏感和充满恐惧的文学世界,他身处奥匈帝国时代,却刻画出了现代人们在自身的生活中焦虑、烦闷、压抑、孤独、迷茫、荒诞种种景象。而他作品的被肯定也恰恰是从二战后的50年代开始,直到今天成为了一个“苦行的圣徒”。
而从影片中的种种观点来看,《EVA》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卡夫卡的影子。上面提过的Thanatos姑且不说,而作为主题之一在片中反应的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屏障(A.T.FIELD)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助的感觉,因此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和焦虑,和卡夫卡文章中的人物和环境何其相似。
有反思就有疑惑,无论是谁,一定会对我是谁,我是为了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而迷惑过吧。而这个问题现在没有确切的答案,也不会有个统一的标准答案。面对现实许多并不那么美好的事物,产生各种疑虑也是很正常的。面对这些,有些人或许甚至会对人到这个世界上是干什么有过反思。而且从很多学术性的趋势来看,人们在现在对自己在整个自然界的定位有一种回归过程,从开始的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到现在的可持续开发,环保等等,都是一种从人类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逐渐向一种低姿态的地位的过程。这也是种进步吧,就象高速行驶的火车总要拉拉闸才不至于出轨。
回到《EVA》,像《EVA》片中表现的则更多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对自身认识的迷惑的反思。为什么《EVA》的反响会那么大,就是因为它所表现的内容现在已经被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仅仅是只有什么高度压抑的日本社会才有,而是个普遍存在,日本也罢,中国也罢,都有这种倾向,所不同的只是个程度问题。而《EVA》所表现得那种精神上的孤寂和痛苦,正因为有很多人在潜意识中有感受到,所以才获得很大程度上的共鸣。看到片中人物不知不觉有种同情和认同的感觉,而将自己现实的处境代入了影片。
而这恰恰说明了每个人对《EVA》的看法不一致:,每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有人因为生活的缘故对《EVA》的认同感强,有的人弱,而两极分化在所难免了。
《EVA》与弗洛伊德理论:精神分析
据说弗洛伊德有次曾略带骄傲地说,有三个人把人类从圣殿中拉了出来:一是哥白尼,他说人类只是住在一个偏远行星上,不是宇宙中心;另一个是达尔文,他说人类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猴子,不是什么上帝造的神圣的生物;还有一个就是他本人,他说人类不仅无法控制自然,甚至连控制自己都做不到,他说潜意识是无法由人本身控制的。
虽然弗洛伊德学说以其无从证伪而倍受诟病。但他的精神分析却早以被人引入了各种地方,影视也自然不例外。但作为动画,《EVA》似乎还是第一个。而其实在整部影片中,其实也就是在电视版的最后两集集中使用,使得大家一下很难接受。
毫无疑问,《EVA》中一些主要角色几乎完全是按精神分析的例子来设定的。真嗣:典型的自卑心理,仅可能地逃避与外界的接触。明日香:在强气的外表下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精神状态,而她傲慢的态度也正是她赖以逃避真相的保护伞。换句话说她是一种心理转移:明日香的幼年经历是很可怜的,从心理学上来说,一个人的幼年的经历将对他成年的精神方面有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潜意识方面。如果幼年有不幸的经历的话,严重的可以诱发各种精神上的疾病。而明日香的童年就很不幸,母亲自杀,而甚至有过企图杀死她的行为,给她造成了心理上极端的伤害。也是深植于她的心中,成为她在潜意识中一个最大的伤疤。因此在电视版中,在她陷入低潮的时候,使徒也是通过这点从精神上击溃了她。说明这点是她本身的心中最欠缺的一点,最不容易被补完的一点。明日香是个好强的人,她隐隐约约认识到自己童年那段不幸的经历对自己的伤害有多大,但是为了逃避,为了保护自己,她选择了一种她自己的方式。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强,变高大,使自己有一种比别人优越的感觉。这一方面可以弥补抚慰自己的伤痕:虽然可能我自己很不幸,但是现在我比你们优秀,你门就没资格来说我;另外,如果她是在其他人之上,其他人相对于她好像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来仰视她,那么自然而然也不会轻易发现她内心的隐秘。而且她有意无意地也在使其他人对她保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样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吧。
至于比较特殊的绫波丽,本身她的存在就是一个不太正常的现象:她是被克隆出来的,而在生物技术发达克隆已经被实现,这个话题本身就是有着其特殊意义。很明显,被克隆者与克隆体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克隆体本身有没有独立的灵魂和意识?也就是说克隆人是人还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具有讽刺意味,当《EVA》公演的时候,绵羊多利还没有出世,到现在再来看,简直绝了。
一来一去又回到了那个十分古老的问题上,人类掌握了科技到底要做什么?正如《EVA》片中所演示:现在的初号机“已经获得了等同与神的力量”(想想克隆技术—人工生命?计算机—人工智能?以及其他的毁灭全球的武器),难怪说“天堂的门已经开启”。
《EVA》种种:
虽然不一定喜欢《EVA》这种灰暗的演绎方式,但是请不要轻易否定这种思考方式,有乐观同时也要有悲观,在前进的时候也需要反思。这就是我对《EVA》的想法。所以,如果你不喜欢《EVA》,不喜欢这种思考方式,请你也不要对它轻易下结论。
《EVA》现在基本上是由三部分构成:电视版、剧场版,完结版,一共是13+2+2张,不过都还不算太完整,最好加上一个近似于动画片的游戏《钢铁之女友》,这样一套才算一个EVA迷的基本装备吧!而漫画是出到了第6集,贞本义行的画风,而故事和电视版有很多不同,非常值得收藏。
而《EVA》的重头戏音乐也是每个爱好者不可放过的东西。笔者由于地处内地成都,只收集到了7张:《EVA电视版全音乐》3张、《EVA交响乐》2张、《真心为你THE END OF EVA》1张和一张《EVA ADDITION》。其中《EVA电视版全音乐》是最基本的,而《真心为你THE END OF EVA》中有着全部曲目中最经典的《KOMM SUSSER TOD》,在完结版中,当全剧发展到最高潮的时候,背景音乐渐渐响起了这首歌,感觉实在是非常庄严和圣洁。而最值得向大家推荐的是《EVA交响乐》。这是专门由新日本交响乐团演奏的,由Derrick Inouye指挥。精选了21首曲目来交响乐的重新演绎,而用这种形式表达的气魄的确就是与众不
七嘴八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