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暴跌下的生存法则

发表于: 2008年06月30日      点击: 880      文章来源: 理财周报

  如何应对暴跌 股市暴跌下的生存法则

  油价电价上调,对稳定投资者预期、恢复市场信心起到积极作用

  十连阴之后的反弹,曾经让投资者感到了些许宽慰。但是,还没有等大家真正高兴起来,暴跌就再度降临。

  如果说在端午节后出现的暴跌,多少还可以从政策面、基本面上找出一些原因的话,那么发生在上周四的暴跌,在人们常识范围内,恐怕已经得不到什么合理解释。如何面对这种暴跌,是每个投资者都面临的难题。

  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暴跌

  今年过去了差不多一半,这个时候回想去年年底时人们对2008年股市行情的分析预测,一定会让人十分感慨。

  当初,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股市能够上涨到7000点以上。曾经有一位对行情上涨感到不安的学界权威,也认为今年在奥运会前是“慢牛”。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半年不到,股市就跌去了50%以上。如果这种态势再延续下去,那么今年全世界表现最差股市的帽子,就不是戴在越南的头上,而是归中国所有了。

  当然,不是说股市不能下跌。在前年、去年股市大幅度上涨之后,市场出现调整也是必然的。而且,今年宏观经济状况的确不那么让人乐观,严重通胀对实体经济的破坏作用正在逐步体现,从紧货币政策使得市场面临较大压力,大量限售股解禁流通成为行情运行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因此,股市有一定的下跌不可避免。但是,无论如何这都不可能导致像现在这样的暴跌出现。回眸现在的市场,人们简直可以看到是一幅只有在经济危机、金融崩溃时才会有的图景:

  一是股票市值大幅下降,社会财富快速蒸发。去年年底,沪深股市总市值曾经达到33万亿元以上,比当年的GDP总量还多出不少。流通市值也超过12万亿元,居民财产性收入膨胀明显。但是,半年以后,沪深股市总市值已经减少到16万亿元以下,流通市值则只有6万亿元左右。而且这还是在新股不断上市、再融资不断进行以及限售股不断解禁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扣除这些扩容因素,那么无论是股票总市值还是流通市值,降幅还要大。如果以国际上股票资产缩水50%可以视为股市危机的话,那么现在我们的确是遭遇到了危机。

  二是股市功能明显萎缩,直接融资步履艰难。今年以来,先是实施增发的上市公司股票批量跌破增发价,再是新股也陆续跌破发行价。中国平安(601318,股吧)(50.36,2.47,5.16%, 吧)上千亿元再融资方案已经不可能实施,中建股份几百亿元IPO在目前条件下恐怕也难以推出。股票“破净”、A、H股倒挂的局面也不断出现。显然,股市融资功能已经被严重削弱,股权激励、资产重组等也因此遇到了极大的阻碍。甚至,一些精明而又有实力的上市公司开始考虑要回购发行在外的股权。这说明什么?说明股市的存在价值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股市的持续暴跌,已经影响了社会稳定,也损害了居民消费。经过前几年的大规模发展,现在已经有了上亿个股票账户,实际参与股市投资的约有四千万人,按一户三口计算,涉及到上亿人口,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

  而且,因为股票投资者,一般来说都是聚集在城市且相对富裕的人群,其在股市中财富数量的变化,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影响到社会稳定。由于今年以来行情大幅度下跌,投资者不管是自己直接买卖股票还是通过购买基金,无不亏损累累。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日常消费也就不可能不受到影响。近一段时期以来车市、楼市的低迷,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能不说和股市暴跌、投资者财富大量缩水有关。问题还在于,股市暴跌以后,通过投资股票增加财产性收入变得极为困难,因此也就导致人们将资金搬回到银行,储蓄回流就这样出现了,而资产证券化进程也因此出现倒退。在一个经济增速依然还保持在两位数的国家中,出现这种状况,只能说股市是与经济脱节,下跌过度了。

  要高度重视暴跌的后果 从理论上说,股市下跌是市场现象,政府行政部门不应该去管股价高低。但是,这只是在正常情况下才行得通。现在,股市出现暴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非理性暴跌,并且这种暴跌已经持续了相当长时间,超出了股市本身,其后果严重,不能靠一句“买者自负”化解。

  譬如说,当初我们搞股市的目的是为了改革投融资体制,并且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这里,通过股市发展直接融资是其前提,也是基础所在。但是,现在股市这样暴跌,实际上是打乱了发展直接融资的步伐。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一直困惑于居民储蓄率太高,希望引导一部分储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以完善融资结构,控制银行经营风险。但是,在股市暴跌、股票增发乃至首发都存在困难的情况下,这方面的实践显然不得不放慢节奏。其后果就是,延缓了相关改革步伐。

  再譬如,这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得益于股市甚多。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不仅仅打通了其发展中的资金瓶颈,而且也还为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供了契机。能够这样做的前提,是需要一个活跃的证券市场。而当这个市场出现暴跌,进而变得缺乏活力时,股市就不仅丧失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相反还起到阻碍的作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不少企业在贷款时是用上市公司股权作为质押的,股市暴跌必然会导致质押品价格回落,从而放大了银行贷款风险。至于说到因为股市投资失败而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的例子,那就更多了。

  还有,在股市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它的暴跌影响到国家金融稳定乃至安全。进一步说,在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对外开放、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股市暴跌还很可能成为外资乘虚而入、攻击我国金融体系并从中渔利的契机。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海外市场上并不缺乏这方面的案例。国外股市出现暴跌后,行政部门往往会出来表态,以各种形式予以抚慰。一般人们会把此举看作是对股市的重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害怕由此导致金融、经济危机。中国的情况与它们不同,但是股市暴跌所带来的问题客观存在,后果同样不能忽视。

  树立信心应对股市暴跌

  股市暴跌已经成为现实,暴跌的后果有目共睹。接下来的问题就在于,人们该如何应对暴跌。实际上,大家也都清楚,这次股市暴跌发展到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调整的范围,它不是经济运行的产物,也不是政策预期的结果,而是在特殊条件下市场信心丧失,理性力量让位于恐慌情绪的结果。显然,让投资者树立对未来的信心,恐怕是最为重要的。

  要树立信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是吗?都说现在股市已经有投资价值了,但是买进就套牢,就受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怎么可能会有信心呢?因此,面对股市暴跌,抽象地说要树立信心是空洞而没有意义,关键是要创造条件让投资者树立、培养起投资信心。

  今年以来,管理层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规范限售股的流通、降低印花税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提升投资者信心的举措。但是,现在看来仅有这些并不够。特别是在股市持续暴跌,稍有反弹又再度大跌的情况下,市场需要有一些相关的强有力的实际措施来帮助投资者树立信心。

  让投资者树立信心的本质,主要就是让投资者对股市的未来有稳定预期,看到其发展的前景。而换个角度来说,动员、鼓励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大机构投资者从理性投资角度出发,在股市暴跌的时候积极入市,果断地将不平衡的供求关系调整过来,看来是不可或缺的措施之一。

  因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一般他的信心更多是来源于股市平稳而有序的上涨,上涨行情维持得越久、上涨形态保持得越好,其信心就越充分。反之,股市越低,走势越低迷,就越没有信心。因此,要让市场树立信心,作为理性的机构投资者肩负了很大的责任。

  有人提到,如果在上周三有比较多的机构投资者能够出于对市场长期发展前景的看好而积极入市,那么也许当天的股市暴跌就不至于出现了,至少是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暴跌。

  当然,要机构投资者承担这样的重任,应该有前提条件。从目前来说,通过政策调整加快推进要素价格等方面的改革,理顺价格体系,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以有效的手段改善股市供求关系等,都是必须的。

  要让投资者树立信心,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的逻辑应该是从宏观政策到股市规则,都需要有相应变化。也就是说需要从管理层到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市场各界投资者共同努力。

  人们欣喜地看到,日前国家对成品油、电力价格进行了调整,这是缓解当前经济运行矛盾的重要措施,而它对稳定投资者的预期、恢复市场信心会起到积极作用,股市也将有望受到积极推动。

  人们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市场的信心能够重新树立起来,投资者能够冷静而不是惊恐地面对股市暴跌,并且坚定地相信,暴跌终将会过去,走出了暴跌阴影的股市,必然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也许是已经预计到股市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调整,因此从去年开始管理层就不遗余力地推进投资者教育,强调“买者自负”。

七嘴八舌:

发表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登录 or 注册
关于本站 - 友情链接 - 加入收藏 - 意见建议 - 广告服务
Email:service@milktea.net
CopyRight ©2003-2008 MilkTea.net.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05020618号